湖北省采取17项有力措施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11日浏览量:
湖北日报传媒记者 陈希文君 荆竹大地充满创新。 10月1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湖北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多项措施》(以下简称《多项措施》)。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兰介绍,“各项措施”是在与省内相关部门、高校、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广泛协商的基础上制定的。科技部提出17条具体措施,着力解决“有”、“敢”、“做”的重要问题,推动科技成果从“货架”走向“货架”,着力提高转化率。到2027年,全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50%。加强高质量成果交付的《办法》特别注重四个方面:加强高质量成果交付、改革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优化成果转化生态系统、健全促进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其中,从提高高校资源规划能力、加强成果有效交付的角度,提出了支持高校联合体围绕“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需求,开展“61020”全链条、“尖刀”技术攻关、建设新型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等具体措施。激发创新组织活力,深化绩效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宣布将科技成果转化与岗位考核、任用、人员考核、绩效考核等挂钩。加强对创新要素的支持,优化绩效转化链全生态系统,采取推进大学科技园等具体举措,推动“低成本提供高质量成果”。拟设立一批10亿元直投基金,保障“高质量”创新创业空间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我省“双一流”大学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该州的大学拥有8万多名科研人员,占该州70%以上的基础研究人员。全省高校拟建设三大国家科技基础设施等31家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国家级创新安装平台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领先中西部地区。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戴伟介绍,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劲引擎,激发变革活力,我省全面重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政策供给,全面实施“精中绰振”行动,促进大众创新创业。 大学。老师和学生。大规模的科学技术。我们将继续组织大学生创新大赛,定期开展巡回演出,探索项目与融资、孵化平台对接的渠道,充分激发师生创业的积极性。创新创业。到2027年,力争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覆盖,科技成果现场转化率达到50%。精准供需关系 “目前,省级企业已建立各类创新平台85个,其中校企联合创新中心10个,企业与大学共同参与的创新平台18个。”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平本栋表示,我省将充分发挥全省科教资源优势,积极支持省级企业与高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需求与供给精准联动。据介绍,将根据需求决定研究,加强与高校的联合研究,积极支持地方企业与高校共同构建满足行业需求的创新联盟。鼓励企业主动聘请高校专家担任兼职“科技副总裁”进行技术创新,与高校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帮助促进产学研合作,引进创新资源,促进成果转化,解决技术难题,培养创新人才。加大企业学术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力度,实现学术团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应用场景”的无缝转化。目前,省级企业共收到20万通过并行工作从大学和研究机构获得订单。介绍一位科研人员。通过审查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来推动落实。 2025年,省国资委将建立企业对这些国家机构履行战略任务的评价体系。 “一企一策”计划明确企业科技创新任务,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数量纳入评价,作为指导省级企业以产业需求为中心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加快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的评价指挥棒。为进一步曝光谈到高校专利转化价值,省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冠林介绍了湖北省高校专利转化的惊人增长情况。 2021年至2024年,专利转让许可数量从1278件增至2570件,增长101%,为湖北省加快打造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撑。省知识产权局将继续全面实施专利转化专项措施,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转化利用效率,释放高校专利价值。据介绍,为优化高校专利增量,工信部打造“订单式”专利研发体系,促进校企精准对接,有效推动专利技术走向市场等鼓励高校加快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体系,从无到有强化专利产业化前景。华中科技大学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开展专利质量提升活动,专利批准率提高9%。武汉理工大学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打造了湖北省产业链科技创新知识图谱,为科技人才确定了新的产业创新坐标,实现产业创新需求与自身创新能力相结合。我司利用高价值专利转化中心人工智能大模型,推进专利转化和备案试点工作。这是全国首例尝试用人工智能完善整个专利转化流程,助力高校获得1400余件“双五星级专利”,精准满足企业需求。何先生转让、不想转让或不能立即转让。改革后四年,业绩转化合同金额达11.8亿元,超过改革前20年总金额,平均增长 每年20%。通过赋权改革,调动了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不仅盘活了行动,也促进了科研人员绩效的提升。

